江苏一些部门中央空调政府采购歧视民族品牌。《江苏省建信招标有限公司受业主委托就南京市规划局办公大楼改造工程的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通告》(招标编号:NJHW07150)要求:空调主机必须为进口品牌,产品为进口或合资产品。(3月27日人民网记者消息)
“民族品牌自家院里碰门槛”的遭遇并非只此一家,明里或者暗里在政府采购中实践着“洋品牌情结”的也比比皆是,坊间的情绪性舆论多是倾向于批评政府决策的“崇洋媚外”,全国人大代表董明珠甚至建议“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扶持自主创新的民族品牌”,问题是,我们很少能冷静下来、抛开所谓“洋装在身一路绿灯”的偏执,借着政府采购中的“洋品牌情结”来打量一下我们民族品牌的生存语境。
一个消费者在这个开放的市场里“买不买民族品牌”自然不可以和“爱不爱国”关联起来的,但政府采购的“绣球”抛给谁似乎是不能“自由恋爱”的,最简单的逻辑是: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订者和执行者,要给民族品牌一个公信的价值期待。这个逻辑天然合理,但悖论恰恰在于:一是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一下,即便“洋品牌依赖”是一种“流感”,究竟是怎样的“病毒”让大家都“交互传染”的呢?二是政府是纳税人的政府,如果程序正义、性价比合适,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政府采购为什么不能在消费中表现出品牌偏好呢?还是让“采购”的归经济、“品牌”的归市场吧。没有政府采购,民族品牌如果功夫过硬,依然前程似锦;即便是政府天天买,可是自身不争气,老百姓连广告都能不信了,何况政府采购的还是大型消费品,这种财政埋单的“号召”能对整个消费市场起多大的经济学意义呢?
长袖善舞的政府不是好政府,这是市场教给我们的通识。民族品牌可以问政府要政策要资源,但永远要不来市场,毕竟,理想的市场占有率是政府鞭长莫及的事情。政府采购的产品是有限的,它的消费市场值得我们作程序上的监督与审视,但不能做情绪性的苛求:即便政府采购了一个民族品牌,那么,是否意味着对其他国产品牌的“歧视”呢?是否国外品牌也要连声喊冤说自己遭遇到“非国民待遇”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WTO的宏观视角下,大肆叫嚷无边界地保护民族品牌是危险而尴尬的。没有人天然地对民族品牌傲慢又偏见,何况理论上说政府的消费行为较普通百姓还更专业,如果真是不幸被“傲慢”着被“偏见”了,迫在眉睫的不是呼唤“保护”,而是在市场游戏规则中做大自己、做强自己,让政府采购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民族品牌处”。但愿我们亲爱的民族品牌们别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洋品牌这个“狐狸精”也不是天生不要修炼的。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