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发展中心和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公布了第二批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在13家入围的汽车企业中,自主品牌企业奇瑞、华晨和河北长安赫然在列。因为在去年公布的第一批清单中并没有自主品牌企业,因此,此次是汽车自主品牌企业首次入围政府采购绿色清单。
目前,汽车已成为我国政府采购中订单最大、增长最快的采购项目。因此,公务车这块大蛋糕吸引着众多汽车厂商的目光,赢得政府采购市场一直被各汽车厂商当作提升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的法宝。此次自主品牌终于入围目录让人颇感欣慰,从邻国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史来看,本国政府的支持与采购对于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相当重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获得了一个“大机会”呢?笔者认为,答案即是肯定又是否定的。
首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自主品牌企业进入了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并不代表着能够成为政府用车。
绿色清单依据的是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这个环保认证不是一劳永逸的,所有入选产品都有一个认证证书的有效截止日期,获得认证的企业每年都需要年检,一旦被发现出现了不符合绿色认证要求的情况,就无法通过年检,认证中心就会取消其绿色认证资格,并向公众公示。
这个名单的动态性还体现在不断会有新的企业加入。
第一次名单公布时,很多企业对于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尚不了解,而今后随着企业慢慢意识到这一清单的重要性,申请认证的企业会越来越多,清单上的企业在争取政府订单时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进入绿采清单只是得到政府采购订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要想真正得到政府订单,自主品牌企业同样需要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提高服务质量等等来提高竞争力。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此次“绿色清单”的公布意味着今后在政府采购中价格和油耗已经不再是惟一标准,环保成为了政府的一个重要导向。因此厂商还需要重视汽车环保技术的投入,这才是政府设立这一采购门槛的原意。
因此,“进目录”并不等于“有订单”。
从公开信息看,政府多次强调将在采购中给予自主品牌更多的支持。根据2002年出台的《政府采购法》第十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显然,这条规定是中央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企业而制订的。
但是目前对于本国货物的概念却是非常广泛的,仅以本国货物的概念而言,合资汽车企业和民族汽车企业都属于这个范畴。这显然过于广泛。美国1933年颁布的《购买美国产品法》(涉及美国政府采购的法律之一)却非常明确地规定:“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因此,政府在扶持自主品牌之时,应该更明确地界定自主品牌的概念,将政策更多地向民族品牌靠拢,让他们能够在符合环保的基础上,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发展起来,让这些进入目录的自主品牌获得真正的“大机会”。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