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到底是“保护伞”还是“助推器”?在扶持民族品牌和促进自主创新方面政府采购难道真是“有力无处使”?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当前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仍需加强。
“主场”效应发挥不足
体育比赛中“主场”得地利人和,东道主往往有更大的胜算。但在政府采购方面,我们的“主场”效应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实际上,我国2003年就开始实施《政府采购法》,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实际的执行结果不太理想。以服务器产品为例,据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向记者介绍,2006年我国政府领域、教育行业采购的外国品牌服务器高达50%以上,金融、电信行业更是高达80%以上。他认为:“服务器作为计算机网络的核心设备,外国品牌却占据了政府事业单位、关键行业的很大采购份额,这不仅影响我国自主品牌的服务器产业发展,还关乎着我国的信息安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2006年,美国政府就以安全为由不惜违法修改采购流程而阻挠联想计算机进入美国政府。
从技术来源、生产过程、人员管理等等环节来看,国产信息产品无疑具有国外品牌无法比拟的可信度。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认识,就是国产设备基本属于低端产品,不能满足高端需求,服务也不如国外品牌好,尤其是国产服务器。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国产信息产品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的使用。
针对这种老观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表示:“在服务器领域,国产品牌已经完全可以和国际知名品牌媲美了,这不但表现在产品本身,还表现在国内厂家专业良好的本地服务和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上。”
电子政务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表示,权威咨询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在政府采购上的投资有几百亿元,而国产装备所占的份额不到25%。另据全国政协委员、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介绍,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国内企业仅占据约10%的份额。
软件产品亦然。以市场培育相对成熟的国产办公软件为例,与进口办公软件的政府采购金额相比,其订单少得可怜。据永中科技有关人士透露,每年我国省级政府采购办公软件的花费共2.5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用于购买国产软件的只有6000万元,仅占总金额的24%。而且其中还包括“赠送”在内,如果除去“赠送”部分,国产软件的单子不到总金额的20%。而我国每年25亿元的数据库软件市场份额中,国产数据库只占据了3000万元,占1%强,我们的“灵魂”很大程度上还捏在别人的手心。
在家电行业,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目前在各个政府相关部门集中采购招投标中央空调的过程中,即便中央空调民族品牌的价格比国外品牌低1/3,这些集中采购仍然倾向于国外品牌。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采购外国产品的比例高达90%以上。
为信息安全把关
据财政部国库司副司长周成跃介绍,政府采购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一项制度,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从1996年开始试行政府采购,仅仅“十年磨剑”,差距肯定存在。但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逐步深化,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也在迅速扩大。我国政府采购试点是从计算机、小汽车等标准通用商品开始的,目前已扩大到工程和服务领域,全国政府采购的规模每年已接近千亿元。
政府采购的关键还不在量,关键在“质”,即把握信息安全的命脉。中科院院士倪光南指出,从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信息产品、设备的采购应当尽量选用国产产品、设备,以达到信息安全自主可控的要求。如果构成信息系统的产品、设备不是自主可控的,就不能排除其中“后门”、“远程钥匙”、非正常功能,以及各种恶意代码、指令存在的可能性,也就谈不上是安全的。因此,他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采购使用国产信息产品,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
从“联想安全门事件”我们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美国的市场并不是“最公正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因为它经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各种法律、制度和程序把国家利益和本国企业的利益严实地保护起来,并对外国企业无形中设置障碍。对比美国政府的做法,专家指出,中国政府采购中的“开放性”值得认真反思,尤其在IT领域,我们采购的几乎全部是美国产品,而且我国没有设置任何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还允许DELL等公司进行直销,使得他们可以掌握到每一台机器的用户信息。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某部委电子政务项目招标文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功能及性能要求有一项写明:达到NCSC C2级安全标准和多级安全控制。”国内供应商认为,C2级安全标准排行倒数第三,部委级的采购安全门槛起码应该达到B级,现在国产软件的安全等级已能达到B级。但如果要求达到B级,数据库霸主甲骨文将失去投标资格,因为美国政府规定,安全等级达到B级的数据库不允许卖给中国。相反,在美国本土,政府核心部门使用的数据库,安全等级要求至少达到B1、B2级,甚至A级。
给自主创新“加油”
政府采购本身是一个全球公认并为各国政府充分利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各国政府通过封闭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将商机留给国内供应商,采购本国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资料显示,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的采购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90%为美国产品,相比之下,我国的政府采购中“国货”几近“弃儿”。
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我们未能充分定义“国货”。专家指出,《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后,各地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采购人申请购买外国货物、工程和服务时,原则要求采购人购买本国产品。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国企业(品牌)为了降低制造、销售成本,扩大其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合作、合资、独资、收购等方式,在我国生产并直接销售其产品,致使相当一部分在中国设厂生产的外资产品都享受了国货待遇,以致出现政府采购的办公设备、小汽车、电梯、空调等产品中洋品牌占明显的优势。
孙丕恕认为,在自主创新产品问世之初到成为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产品,乃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目前跨国公司在许多领域进行产品技术的垄断、对自主品牌产品进行市场的倾轧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培育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功能和市场导向作用,扶持、培育自主品牌的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比如日本就不遗余力地用政府采购保护自己的软件业。据金山软件负责WPS的市场总监介绍,日本自己的办公软件“一太郎”和表格工具“花子”,功能不如我国的办公软件,但在日本有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仅政府教育的单子每年近2亿美元,根本不允许外国产品进入,不管你性能有多优越价格多实惠。周远楣指出,目前,中兴、华为的平均年营业收入接近40亿美元,而全球知名设备制造商的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400亿美元。由于规模小,国内企业尽管坚持将年收入的10%投入研发,但与欧美企业相比,也有5~10倍的差距,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急需政府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为其“造血”。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樊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