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自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时易势移,适合当初环境条件的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破绽和空子。一些投机分子为了从不正当竞争中攫取更多的非法利益,竟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趁隙干起陪标的勾当,值得警惕。
去年,苏北某市查出了一起串通招投标大案,有20多人卷入了商业贿赂旋涡。该市审计机关在检查某教育工程项目管理情况时,发现6家投标单位有4家投标书多处雷同,涉嫌陪标。此项目在评标过程中,一家未参加陪标的建筑公司无论是质量和信誉,得分最高,且报价又比中标单位低40多万元,但仅因工期比实际工期短10天,部分评委遂以不合理为由,强行将其淘汰出局。审计机关根据这条线索将此案移交纪检、检察机关后,相关人员很快显露原形。
经有关部门分析,此案具备串通招投标问题的典型特征:投标人之间、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双向、双线陪标。工程中标单位暗中邀请符合条件的另4家施工企业报名投标,并做出承诺“这次我陪你,下次你陪我”。然后,统一制作标书,封标时分别盖上陪标企业公章。此外,还以金钱贿赂、收买主要评标人员,获知标底。为了不出意外,招标人与投标人里应外合,缩小招标信息发布范围、时间,并故意抬高投标门槛,与招标代理机构合伙提高中标价格,减少、限制和吓阻潜在投标人入场,为内定的单位中标扫清障碍。
这起案件折射出了建筑行业的某些潜规则,即工程陪标。这种潜规则将好端端的招投标制度功能消解无形,不仅破坏了建筑市场的游戏规则和生态环境,使立志以诚信、价廉和质量取胜的企业受到了排斥和挤压,而且工程发包者和管理者因“收人钱财与人消灾”,给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开出了通行证。它与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不正当竞争比起来,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有关部门应紧盯这块建筑领域商业贿赂重灾区里的高发区,痛下决心,针对反招投标的伎俩,给招投标制度打上补丁,堵塞漏洞,使招投标制度不断适应形势需要,将可能致使招投标肌体癌变的“毒瘤”割除,防患于未然。(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审计局)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李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