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财政部2010年开始实行政府采购信息统计与计划编报改革,3月31日成为一个敏感的时间点,因为它意味着2010年第一季度的结束。按照财政部的新要求,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数据和采购实施计划及执行情况将实行季报制。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信息统计与计划编报改革在第一个季度的执行情况即将见分晓。
对于财政部新开发上马的新采购信息统计及实施计划编报软件系统的各项新做法、新要求,各中央预算单位以及各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通过一个季度的实践,是否已经找到“感觉”?尤其是对本次改革中广受关注的“合同要素填报”、“采购人为主体实时录入采购数据”以及“中央预算单位采购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季报”这3个问题反响如何?本报记者特就此次政府采购信息统计与计划编报改革涉及的相关焦点问题进行采访,以跟踪报道当前改革实施和推进的情况。
信息统计,几乎成为2010年初全国政府采购工作的关键词。春节刚过,中央预算单位以及各省财政部门纷纷组织以财政部刚刚推行的政府采购信息统计与计划编报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一时间,政府采购信息统计与计划编报成为业内的焦点话题。这次改革,堪称是对我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惯有模式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其主要原因是以合同要素为基础的填报方式的亮相和登场。从每年年底的报表录入到如今合同要素实时录入自动汇总成表,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跨步”赢得政府采购业界的一片叫好。那么,以合同要素为基础数据的采购信息统计模式究竟好在哪里?
数据真实 便于决策
“真实”,当外交部财务司政府采购及国有资产处副处长万之光被问及对此次信息统计改革有何评价时,他说了这两个字。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合同要素录入的坚定支持者。”万之光说,“相比于原来的报表录入,合同要素构建起来的采购信息更真实有效。比如说,采购合同上标注的金额是多少,录入时填报的金额就是多少;采购合同上乙方供应商的名称是什么,录入时填报的合同授予供应商的名称就是什么,相应的供应商性质比如是否属于中小企业、是否是国内供应商等也一目了然,一切数据均如实填报,来不得半点虚构。而传统的年底报表录入,一是要求工作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整理一年的采购数据,难免有所疏漏,另外没有基础信息作支撑,填报单位可能出于其他种种考虑对数据进行‘平衡’,造成数据的不真实、不准确。”
今年春节前,财政部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办针对此次改革的培训布置会,国库司(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王瑛作了题为《推进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强和改进政府采购基础信息统计编报管理》的讲话。中国科学院计划财务局资产财务处副处长高晶对王瑛说的一段话印象颇深。
“王主任说,以合同要素为基础信息支撑的采购信息统计由于真实性、准确性大大提高,能够更好地为政府采购监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政府采购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深刻地揭示了这次采购信息统计改革的深远意义。”高晶认为,此次改革的目的不仅仅在便于向财政部门上报政府采购相关统计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对采购单位本身的政府采购工作形成有效的指导,为领导决策及制度规范的建立提供实践依据。
手段科学 分析功能强
厦门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厦门采购办”)只有3名工作人员,但他们每年要面对20多亿元的采购额和一个开放的采购中介市场。如何更有利于厦门市政府采购工作的科学管理,一直是厦门采购办工作遵循的主线。当厦门采购办负责信息统计工作的纪志斌从北京培训归来,带回了新的采购信息统计软件和以合同要素填报数据的消息后,厦门采购办一直沉浸在兴奋鼓舞的气氛中。
纪志斌向《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表示,用采购执行情况的基础信息作支撑,采购数据的可靠度不仅大为增强,让人惊喜的是,现在的信息统计软件还能充分发挥合同要素录入的优点,可以把各个要素抽取出来,根据需要制定新的分析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大大增强。纪志斌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已经多次试验过生成各类单项报表,比如采购处需要一段时间内进口产品采购的相关数据,只要在软件上进行设置,它就会按照指令迅速调出所有进口产品合同并自动生成表格,一目了然、非常直观,为我们了解真实采购情况、分析采购数据、制定制度措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方诗庆在安徽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专门负责采购信息统计工作,他同样十分关注合同要素填报数据的应用,并像纪志斌一样从北京培训归来后反反复复地对新录入方式进行试验、钻研。“以常理来说,每个采购项目都有相应的采购合同,可一旦无法得到采购合同或者合同丢失,还可以按照购物发票等有效凭证进行填报。这样的安排本身就十分人性化、科学化。”他说,“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经迈入了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功能的崭新阶段,此次采购信息统计改革带来的正是科学、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这正是目前各地科学管理、决策政府采购工作所急需的。”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