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出台再次奏响了节能环保政策功能的主旋律。与往期清单相比,第五期环保清单中部分产品的入围品牌和产品数量增速下降,部分品目甚至直接从清单中消失,种种迹象似乎都证明环保清单更新正在走向成熟和稳定。但另一方面,服务器、再生鼓粉盒等冷门产品仍然不被重视,入围品牌和型号数量寥寥无几。
政府采购活动中应优先采购入围环保清单的产品,但环保清单目前与理想状态仍有一定距离。毫无疑问,环保清单要真正落实绿色采购的政策功能,仍需要在多方面完善政策体系。
3月30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正式公布了第五期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下简称“环保清单”)。与上期清单相比,计算机、打印机等品目未能延续产品数量大幅增长的势头,有些品牌入围产品数量甚至出现了“缩水”。对于这种情况,有专家认为是因为对环保清单内的产品扶持力度减弱,导致厂商参与认证热情较低。不少人呼吁,加大对入围环保清单产品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认证热情,真正落实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入围产品数增速放缓
自第一期环保清单出台之日起,各大IT企业就普遍关注该清单的变化,积极参与产品认证,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不断增长,且增速不断提高。令人意外的是,这一趋势在第五期环保清单发生了改变。尽管采购人节能环保的意识越来越高,入围第五期环保清单的产品数量继续保持了增长,但增速却有所放缓,有些品目和品牌的入围产品数量甚至出现了下降。
对比第四期环保清单不难发现,第五期环保清单的IT品牌和产品数量增长并不多,打印机、计算机等主要品目中的个别品牌入围型号的数量甚至有所减少。入围第五期环保清单打印机包(含传真机、一体机)的品牌共有24个,比第四期环保清单的入围数量多了5个,但佳能、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实际入围产品数量大幅缩水,三星入围产品数量缩水超过50%。
计算机产品也没能摆脱这一问题的困扰。尽管入围产品品牌数量大幅增加,但入围产品数量增速却很小,方正和戴尔两个品牌的计算机入围产品数量甚至出现负增长,浪潮这一品牌则未能入围。
财政部相关人士认为,入围产品品牌数量大幅增长表明IT企业仍对环保清单高度关注,要求每个品牌的入围型号数不断增长既不现实也不正常。爱普生公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政府采购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型号集中度越来越高,IT企业的核心产品入围节能清单就基本可以满足市场要求,单纯是入围型号增长的意义并不大。
企业参与认证缺乏动力
虽然政府采购官员和IT企业都表示入围产品有所减少也属正常,但也有不少人把这一现象理解成是IT企业对认证缺乏积极性的表现。一位省级政府采购中心负责人告诉《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企业面对各种认证显得理性和现实,对销售业绩帮助不大的认证非常冷淡。目前政府采购对待环保产品最多只是小幅加分,对企业的业绩帮助并不大,企业自然就缺乏参与认证的动力。”
多位企业负责人的观点也证实了这一判断。前联信永益公司董事长陈俭在接受《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政策促进企业实际业绩提高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政策的初衷虽然好,但因缺乏强制力和操作性很难落到实处,企业即便参与其中也无法获得任何实惠,认证也就很难得到企业积极响应。
有些公司对认证的态度更为直接和明确--能直接、有力地促进销售的认证才会参与。中达电通UPS产品开发处总监陈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T企业面对的认证众多,几乎每一项认证都有不菲的费用,但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发展的认证却寥寥无几。究竟参与哪项认证关键要看认证能否促进企业开拓市场。”
强制采购或是有效选择
尽管有关规定明确要求“优先采购”环保清单内的产品,但这一政策并未能激发IT企业参与认证的热情。因此不少人呼吁对环保清单内的部分产品也实施强制采购,有效落实节能环保的政策功能。
众所周知,政府采购对节能清单内的产品也实施优先采购,但这同样也无法获得IT企业的积极响应,而对部分品目实施强制采购后,相关企业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为不能通过认证就意味着失去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机会。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计算机企业负责人说:“环保清单内的产品并非强制采购,企业一定会衡量参与认证的得失,确定是否参与认证。如果强制采购环保清单内的IT产品,IT企业一定会积极参与认证。”
国家税务总局集中采购中心采购一处处长阳春分析说:“环保清单内的产品不是强制采购,很多IT产品即便未入围也可能是环保的产品,这就意味着采购清单外的产品很可能也能实现政策功能,这无疑给政府采购选择环保产品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能够给环保产品定一个标准,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对环保产品的扶持力度,环保清单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