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不少地方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来看,因采购预算编制得不够科学合理而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很多,不仅给财政部门自己增添了不少的调整预算等麻烦工作,还极大地影响了采购人及采购代理机构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扰乱了政府采购工作秩序。不少的采购人及其采购代理机构虽是私下里怨声载道,却又不敢埋怨采购预算的编审质量。对此,笔者提醒各位,采购预算的编制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方法,要体现出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需求、严肃认真的态度、客观公正的原则。
几种常见的、不规范的传统预算编制方法
有的直接以“市场价”作为采购预算。由于采购项目究竟要花费多少采购资金,只有明确到具体的品牌后才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参考”依据。这样,有些地方的采购预算编制人员,在具体确定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时,就直接以编制预算时该项目某些品牌的市场价格作为参考价,并以此作为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其不规范的地方就是以具体品牌的市场价作为项目的预算金额。
有的以“过去的采购价”作为新年的采购预算。由于不少的采购项目在过去都采购过,都有现成的采购价格资料,这对不少的采购预算编制人员来说,由于他们只是普通的财务人员,没有市场价格分析能力等,因而,要他们能最快捷、最简便地编制出新年度的政府采购预算,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参考过去采购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以过去的实际采购价格作为下一财政年度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
有的“照搬”外地有关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由于相邻地区之间的商品市场价大体相同,再加之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期大多数都在同一时期进行,因而,不少的地区,他们在编制采购项目预算过程中,特别是在编制本地区以前年度没有采购过的项目预算时,就采取与外地财政部门相互交流、共同参考的办法进行商量编制,而没有对该采购项目在本地区的市场营销情况进行调查,直接“照搬”将外地的采购预算。
有的对采购人的申请计划简单地“打折扣”后作为采购预算。一般来说,采购预算编制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要求采购单位首先提出一个采购项目的申请,其中包括申请采购项目所使用的采购资金数额。该申请计划上报财政部门审核时,有些采购预算的编制审核人员,就简单地将采购人申请使用的财政资金按一定的百分比打一折扣后,就将其作为该项目的采购预算数。
有的以“整数字”的形式预估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这种确定采购项目预算金额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还比较普遍,其实质就是采购预算编制人员在确定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时,先简单地预估一下采购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额,然后再以“整数据”的形式作为该项目的预算金额进行下达。举例来说,如,某预算单位经批准可以采购1台笔记本电脑,那么,预算编制人员估计笔记本电脑的市场价在八、九千元左右,于是他们就给这个预算单位编制1万元的笔记本电脑采购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式的缺点在于,它不作具体调研,简单地采用“预估”方法,并以其为基础,用“整数字”作为预算指标的数据。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弊端很多
有的采购预算过于宽松,导致将来采购操作时的节约额太大,既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又影响了采购代理机构的实绩考核。由于有些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起初都是采购人出于“争取”财政资金等目的而编报的,其金额有时远远高于相应采购项目的市场价格,而那些预算编制审核人员却又坐在办公室内“闭门造车”编制预算,从而导致采购项目最终的预算金额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如果这种采购预算在将来付诸实施之时,自然就会出现相当大的采购节约额。很明显,这种采购节约效果就不是采购代理机构的“功劳”,从而直接影响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对采购代理机构的实绩考核。同时,由于下达的采购预算明显高于项目的市场参考价,也直接造成财政预算资金严重浪费的现象,同时,即使这种性质的采购资金节约额没有流失到财政部门之外,但至少也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有的采购预算因编制得太苛刻,导致采购时买不到所需的项目,不仅影响了采购人的使用,又给财政部门自己增添了调整预算的工作量。有不少的地方,因其财政资金有限,但政府各部门和单位的各种采购需求还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这些地方的财政部门在其安排采购预算时,有时就按照从严节约的原则来编制采购预算,再加之一些预算编制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从而导致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严重编低,有些项目根本就无法采购到位,这就直接影响了采购人的使用需求,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而为了保障这些采购人的行政或事业职能的正常行使,财政部门又不得不为其继续追加或调整预算,这又严重地丧失了预算编制的价值,降低了财政工作运行效率。
有的预算因在编制时参考了某一品牌的市场价,从而导致在具体采购时,只能采购到相应的品牌,相当于变相地指定采购品牌。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基本都是直接参照该项目的市场价下达的预算,这就导致该采购预算在具体执行中,只能采购到相应的品牌,而无法采购到其他品牌,从而只能变相地实施指定品牌采购。如,购置汽车项目,当财政部门是对照某品牌汽车的市场价值下达25万元的采购预算时,那么,在具体采购时,也只能采购这原来参与过的25万元价格的品牌汽车,而如果采购更高档的,资金不够,采购低档的,采购资金又用不完,从而只能采购“那个”具体的品牌。
采购预算应当具备的编制原则
采购预算的“编制依据”必须要合法合规,要能体现出而不能脱离国家在节能、环保、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不仅是要充分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要考虑到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此,采购预算的编制不仅要考虑节约采购资金,还要考虑到国家有关宏观政策的有效实施,特别是一些节能、环境保护、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必须要在采购预算编制过程中予以充分体现,否则,这些政策规定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就难以贯彻落实。
采购预算的“采购项目”必须要真实具体,以避免采购人随意变更、调剂采购其它项目。如果采购支出项目不够明确或具体,一方面会造成采购人无法认真执行采购预算,另一方面,又会给采购人擅自采购或调剂采购其它未经批准的商品带来借口等,从而丧失了预算的约束力。因此,为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必须要求采购人在编报政府采购项目时,要在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本着从严节约、财力许可等原则和前提下,作出明确而具体的采购项目。
采购项目的“技术指标”必须要具有规范性,不能变相“圈定”具体品牌。在实际工作中,尽管不同采购人之间的职能不尽相同,但对采购人需要采购的一般商品而言,绝大部分供应商都可以满足其采购需求。可在采购预算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却有一些预算编制人员竟通过具体的技术指标变相为采购人“圈定”采购品牌,甚至于还编制出了非某某品牌不可的指标体系。不仅侵害了其他品牌供应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正当权利,还给将来的采购监管工作带来了麻烦和弊端。
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必须要有竞争性,不能偏离采购项目的市场参考价太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预算编制人员习惯于座在办公室内下达采购项目的预算指标,而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采购项目的市场行情。往往有时确定的采购预算超出了采购项目的市场参考价过多,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给采购工作的业绩考核增添了麻烦;有时确定的预算金额低于市场参考价太远,从而导致采购项目无法采购到位,进而又不得不调整预算,严重干扰了自己的采购工作秩序。
编制采购预算的科学方法
要结合采购人的职能特点,有针对性地下达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不同的部门或单位,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能或业务特点,这就决定着即使他们之间的采购项目是相同的,但由于采购项目的用途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样,不同的单位,即使是相同的采购项目,其配置、参数、质量档次等方面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也就应该不一样,该配高档的就安排高额预算,该配置普通型的,就少安排些财政资金。而如果强行地搞所谓的“一刀切”,统一以相同的采购项目,相同的预算金额来编制采购预算,就不切乎实际,否则,只能会贻误相关部门或单位的正常工作,或就浪费财政资金。
要结合当地的财政收入状况,分析确定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一般来说,对地方财政而言,编制财政预算应当坚持以收定支、不打赤字为原则,要体现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预算编制要求。这样,对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的确定,就有了一个方向性的约束,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应该从严把握、控制采购项目的支出标准。如当地的财政收入丰裕,则,给采购人安排的项目采购金额可多些,采购一些高档项目,以进一步改善采购人的工作环境、提高商品的使用功能等。而如果当地的财政收入属于“吃饭”型的财政,那么,给采购人安排采购项目时,最好还是选择低档适用型的,而不能追求过高的质量档次。
要对上年度的采购实绩进行“动态”分析,有连贯性地确定新年度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政府采购项目在前后几个财政年度之间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下一个财政年度的采购项目几乎以前都采购过,这样,在具体确定下一财政年度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时,就可以参照上一年度的实际采购价格情况,但必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适量的分析调整,从而确定具体的采购预算金额标准。
要结合产品价格的市场行情,比较靠实地研究确定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对采购人及其采购代理机构来说,无论预算编制人员如何编制采购预算,他们所考虑和关心的是要能使用这财政资金从市场上“买”到自己工作所需的采购项目。因此,预算金额的确定不能不考虑项目的市场价格情况,既不能高于也不低于市场价太远,否则,严重背离市场价太远的采购预算,就会丧失预算编制的目的和意义,缺乏实用价值。
要结合周边地区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确定方法,分析制定本地区的预算金额,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外地的数据。对一些本地区以前没有采购过的新项目而言,预算编制部门还可以借鉴外地采购该项目的经验做法,以使采购工作能有一个基本的参照方案和依据,而不至于“无中生有”地乱编预算。同时,将本地采购项目的预算金额与外地进行必要的交流与结合,也能使自己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效率。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