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提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福祉,也可能对生活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AI)已经渗入各行各业,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AI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人为干扰、重塑经济社会结构,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特别提到了“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为此,各地纷纷响应,推出了加快招投标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电子化等的政策举措,为招投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开辟新路径。
先行先试,勇做“吃螃蟹的人”
贵州明确提出建设“数据产业大省”的目标,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资源交易研究中心、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省市公共资源交易机构联合发布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AI应用白皮书》,系统呈现了AI技术如何重构招投标领域的规则体系与实践路径。
从2023年9月开始,海南省全面推行“机器管招投标”,属全国首创,旨在构建交易、监管、服务全覆盖,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数据开放的“1+3”“机器管招投标”智能化系统,实现“招、投、开、评、定”全流程自动化管理。
2025年4月,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采购框架协议采购系统上AI智能辅助评审案例,取得了AI技术评审准确率100%、效率大幅提升的突破性成果,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数智化转型提供“深圳范本”。随后,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正式推出了“AI资格审查+AI辅助评标+AI识别围串标”三大应用场景。
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坚持数智赋能,充分运用AI、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初步构建“123456”全链条协同智慧平台服务模式,创建“全办成·更廉易”服务品牌,打造全流程公开、全要素支撑的新型交易模式。
广州交易集团推出公共资源要素交易领域首个垂域大模型——“e招智胜”智慧交易大模型,开创性构建了招标文件合规检测、智能助手、智能客服、智能评标、智能知识库等“五大”智能体。采用“数据精炼+知识蒸馏”双引擎驱动机制,面向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业务场景,提供招标文件编制、开评标智能服务、资产评估等全流程专业化智能化服务。
四川省在《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数智技术推广应用,高质量建设“天府交易通”,加快全省电子招标领域各类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推动全省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全覆盖电子化交易。积极推动招标投标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
既是“技术革新”,也是“行业变革”
AI对招投标行业而言,绝对是一次全新的变革,可能带来行业的“重新洗牌”。通过AI技术,改变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在智能化驱动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精确度、精准度、精细度。
一、解放“人力”,开启“无纸化办公”
传统的招投标工作从制标、招标、投标、评标都是靠人力完成,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耗材比较严重,加大文件运输过程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有数据统计,纸质标书平均制作周期超过30天,标书运输成本占项目总预算0.5%-1.2%,单个亿元级项目产生纸质文件超200公斤,全国招投标行业年消耗纸张相当于3.5万公顷森林年固碳量。通过引入AI办公,可以节约耗材,减少纸张消耗,传递绿色环保的现代办公理念。
二、提高效率,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客观理性
人工智能的运用,使得招投标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全流程电子化、智能化操作,保证了招投标工作的准确度,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操作过程更加客观、理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制作标书、审阅标书、评分等环节,人工智能可以大幅度提高办公速度,缩短工作时间,准确度也会明显提升,减少重复化、情绪化、人情化,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客观、理性、高效。
三、强化监督,编织日常监管的“无形之网”
过去的招投标监督工作,受技术、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疏漏在所难免。人工智能可以让监督“无死角”,实时全过程监管,实现“阳光招标”。借助AI视频分析、语音识别、智能数据分析、全息画像、智能预警等技术,精准发现存在风险、可疑之处,及时排查纠正,疏通疑难杂点,解决招投标过程中的监督“盲点”“痛点”。
AI的运用,无疑对于招投标行业是一次“洗礼”和“重塑”,无论是办公操作流程,还是事中、事后的监督,都将带来新的“范式革命”。同时,AI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健康有序的招投标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释放更多的市场潜力,加快招投标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四川招投标网特约专栏作者 芊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