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获悉,近年来,四川省省本级及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宜宾等10余个市(州)相继推行公共资源交易“暗标盲评”改革,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投标人身份信息,治理评标环节“熟人分”“人情分”顽疾。今年1—4月,全省以“暗标盲评”方式完成交易项目超750个,总金额突破210亿元,实现交易现场“零异议”“零投诉”,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近日,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开标室内,某国道改建工程项目招投标现场,5名评标专家进入评标室后,电子投标文件虽清晰呈现,但投标企业名称等信息却全部“隐身”。“过去评标专家可能通过文件排版、特定术语辨认‘老熟人’,现在连页码格式都统一加密处理。”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采取“暗标盲评”,让评标专家全程不知道投标人身份。在传统评标模式中,专家一开始就可掌握竞标单位信息,容易出现“熟人效应”,成为廉政风险点。而推行“暗标盲评”将投标人相关信息隐去,评标专家只能看到技术标随机排序的序号,进行“密封改卷”,可有效杜绝专家“照顾”特定企业。今年3月,省本级层面已启动“暗标盲评”工作,目前已顺利实施数个重大项目的“暗标盲评”。
与此同时,四川各市(州)也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招投标改革举措。宜宾全面启动依法必须招标工程建设项目“暗标盲评”,以此作为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整治的重要抓手;德阳于2019年在交通类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开始采用“盲评”,2024年把“暗标”环节加入其中;南充以“随机工位”评标助推“暗标盲评”工作全面铺开,并对“暗标盲评”的招投标项目进行“跟踪回访”;达州将“暗标盲评”推广应用到水利、施工、房建、市政等领域;绵阳则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水利、交通领域率先探索“暗标盲评”……
“直到宣布中标,我才知道参与投标的企业是哪些。”参与评审的专家王敏坦言。
“现在只需专注打磨技术方案,不用再费心‘找关系’。”谈到“暗标盲评”,刚完成省本级某项目投标的四川某建设集团总经理李先生感慨地说。
省政务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暗标盲评”是深化招投标领域治理、优化营商环境和规范评标行为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协同省级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逐步扩大“暗标盲评”应用领域,最终让招投标项目实现“暗标盲评”常态化。(记者 李梓溶)
来源: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