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评审环节守正创新
全面实行“分散评标”模式筑牢公共资源交易公平防线
今年年初以来,鹤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破解传统评审痛点为核心导向、以革新评审方式为关键突破口,在前期探索试行的基础上,于9月1日起对所有进场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面推行“分散评标”模式。这是记者9月5日从该交易中心了解到的。
“分散评标”模式标志着鹤壁市公共资源交易正式迈入高效、公平的新阶段。在传统公共资源交易评审模式中,同一项目的评审专家需集中在同一评标室开展工作,个别专家的倾向性观点、诱导性言论极易干扰其他专家的独立判断,“人情分”“暗示分”等问题暗藏其中,成为制约评审公平性的重要隐患。为彻底破解这一行业难题,今年年初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守正创新,锚定三个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分散评标”模式,为公共资源交易评审公平筑牢防护网。
在评标场地建设上,打破按项目划分评标室的传统思路,对现有交易场地进行科学改造升级。通过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将原有的4间评标室优化改造为33个相对独立的半包围式评标席位。这种设计既能有效隔绝外界干扰,保障评审专家在不受影响的环境中独立作出专业判断,确保评审结果的客观性;又为专家保留了适当的活动空间,兼顾评审过程中的舒适性,为高效推进评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分配机制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严格遵循“同标不同室、同室不相邻”的核心原则,建成并启用评标席位自动分配系统,系统会根据项目需求,将同一项目的评审专家随机分配至33个独立评标席位,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专家间的线下沟通渠道。同时,借助线上平台搭建专家交流桥梁,实现“线下无接触、线上面对面”,从源头规避人为因素对评审结果的干扰。
在评审过程监管上,针对专家分散后沟通协作的实际需求,上线音视频会商系统。评审专家在工作中若需沟通项目细节,可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实时互动,所有交流内容均由系统全程录音录像并自动留存痕迹。这一举措既保障了评审过程中的协同效率,避免因沟通不畅影响工作进度,又实现了评审环节“全程可溯、全程可查”“阳光评审”。
截至目前,鹤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成功运用“分散评标”模式完成56个项目评审,在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与领先优势。当前,全省推行“分散评标”模式的省辖市中,多数仅将该模式局限于政府采购单一领域,而鹤壁市的“分散评标”模式已实现政府采购、工程建设两大核心交易类别的全覆盖,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鹤壁经验”。
“下一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继续聚焦公共资源交易评审环节的优化升级,不断创新数智化服务与管理手段,将强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任务纵深推进,在交易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保障。”鹤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陈晓杰表示。(记者 陈艳艳 通讯员 宋树黎)
来源:鹤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