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风险管理 凸显批量采购优势
http://www.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01日
由于政府采购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项目采购存在固有的风险。而“批量采购”的两个层面:一个是“批”,强调采购的计划性和集中性;一个是“量”,强调采购的规模性和可计算性。由此可见,批量采购提高了采购项目的确定性,从而有利于项目风险系数的降低。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批量采购也不例外,它的负面影响在于它会放大固有矛盾。因此,对于批量采购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应当进一步加强。
批量采购的4种风险表现
要规避、防范风险首先应学会识别。批量采购通常存在以下四种风险:
效率风险。由于批量采购是计划性与阶段性采购,因此,在采购周期上相对较长,存在着时间和效率上的风险.
价格风险。采购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制造商的产能限制、成本和质量之间的矛盾,都可能使得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采购人采取一些对其不利的行为,这就会给采购人造成价格风险。
道德风险。即在采购过程中,由于人为的责任或者道德素质等问题,吃、拿、卡、要,徇私舞弊、渎职等行为致使项目存在采购不利甚至失败的风险。
管理风险。批量采购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过程,采购各方当事人在工作程序上可能不同程度都存在组织管理上的疏漏和缺陷,因此而导致采购不利或者失败的风险产生。
找准原因是有效防范前提
批量采购是多方当事人和不同主体博弈的过程,不同利益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决策相互影响。信息不对称,当事人的行为、意志和价值取向的不统一,都是批量采购项目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上述原因存在的因素主要在于:
沟通因素。主要是指采购人与集中采购机构之间存在着不利于批量采购项目执行的沟通不畅问题。一是采购人对于项目采购的计划性、采购程序等不了解,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导致项目形成不及时;二是对于价格、时间、质量等方面的内容把握不准,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影响整体效果;三是对于项目所需的设备规格、技术要求不详细,未达到招标要求,造成相关工作的反复,延误时间。
信息因素。主要是指采购人和集中采购机构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全而产生的相关风险的判断不准确。一是对于市场价格情况和市场动态变化情况的掌握不够;二是对潜在供应商的情况不了解,对于项目供应商的条件设置过高或过低,导致供应商数量过少或过多;三是对于产品的类别、功能、成本、寿命周期等信息掌握不全。
价值因素。主要是指采购各方当事人因在价值目标取向上的不同,造成不利于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因素。一是采购人的非理性消费观念导致在项目要求上的指定性、歧视性;二是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廉洁行为;三是供应商逐利目标造成的以次充好、主动贿赂,甚至不惜违约、拖延项目执行等行为。
规避风险须全流程防护
应对批量采购风险应当研究风险规避、防范的措施,达到控制或减少各种意外损失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批量采购目标的实现。
批量采购过程包括项目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开标定标、合同履行等四个阶段,因而,规避、防范风险需从这四个环节入手。
统一采购标准,刚性执行。在前期准备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规范采购标准,因为批量采购的“魅力”,在于多个项目和计划打包、合并后形成的“合力”。如果采购标准不统一,即使打包、合并后,其规模效益仍然会大打折扣。规范采购标准将进一步便于操作,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二是要加强宣传,提高采购人对于批量采购的认识,从而提高采购人编报和执行采购项目的计划性;三是要强化预算和计划执行的约束力,增强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执行的刚性,限制采购人任意追加预算和临时变更采购计划的行为,提高采购的批量效果。
掌握产品动态,强化竞争。在组织实施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建立项目产品的信息分析制度,做好市场调查,建立经常性产品价格信息档案体系,增强产品市场价格与发展动态的统计记录和分析,建立同类产品的价格与配置的对比分析体系,防范供应商为了应对批量采购而采取低配高价的所谓“政府采购专供”;二是要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提高对供应商分类、营销模式、实力调查、信用信誉等情况的掌握与了解,提高供应商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三是要提倡品牌竞争。在供应商准入门槛的选择上,尽量实现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分销商之间的竞争。有效避免分销商之间过分竞争造成的履约风险。
严格资格审查,细化评分标准。在评标定标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严格供应商资格审查,规避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资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造成的风险,使得供应商条件与项目合同执行能力有机融合,从而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二是要合理制订评分办法,通过设置针对性的打分项和分值,防止评审专家专业水平不足或倾向性造成的风险;三是要确定合同主要条款。在评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供应商在投标文件中必须承诺的合同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在合同履行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足,降低合同履行的风险。
按时签约,严查履约。在合同履行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建立项目跟踪机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规定的时间进行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防止供应商等待市场出现下跌行情时再下订单,以达到降低进货成本的目的,导致项目履行风险的发生;二是要建立集中验收机制。一方面防止供应商利用采购人对产品性能和配置的不了解,随意减少、降低或更改标准配置及配件;另一方面防止采购人利用合同履行,增加对供应商的不合理要求;三是要严格产品质保期限。在项目履行过程中,应明确要求供应商对于批量采购产品的质保期限,同时,提高供应商对于批量采购产品质保的响应度,保障批量采购的售后服务。
来源: 政府采购信息报
批量采购的4种风险表现
要规避、防范风险首先应学会识别。批量采购通常存在以下四种风险:
效率风险。由于批量采购是计划性与阶段性采购,因此,在采购周期上相对较长,存在着时间和效率上的风险.
价格风险。采购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制造商的产能限制、成本和质量之间的矛盾,都可能使得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采购人采取一些对其不利的行为,这就会给采购人造成价格风险。
道德风险。即在采购过程中,由于人为的责任或者道德素质等问题,吃、拿、卡、要,徇私舞弊、渎职等行为致使项目存在采购不利甚至失败的风险。
管理风险。批量采购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过程,采购各方当事人在工作程序上可能不同程度都存在组织管理上的疏漏和缺陷,因此而导致采购不利或者失败的风险产生。
找准原因是有效防范前提
批量采购是多方当事人和不同主体博弈的过程,不同利益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决策相互影响。信息不对称,当事人的行为、意志和价值取向的不统一,都是批量采购项目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上述原因存在的因素主要在于:
沟通因素。主要是指采购人与集中采购机构之间存在着不利于批量采购项目执行的沟通不畅问题。一是采购人对于项目采购的计划性、采购程序等不了解,与财政部门沟通不够,导致项目形成不及时;二是对于价格、时间、质量等方面的内容把握不准,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要求,影响整体效果;三是对于项目所需的设备规格、技术要求不详细,未达到招标要求,造成相关工作的反复,延误时间。
信息因素。主要是指采购人和集中采购机构由于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全而产生的相关风险的判断不准确。一是对于市场价格情况和市场动态变化情况的掌握不够;二是对潜在供应商的情况不了解,对于项目供应商的条件设置过高或过低,导致供应商数量过少或过多;三是对于产品的类别、功能、成本、寿命周期等信息掌握不全。
价值因素。主要是指采购各方当事人因在价值目标取向上的不同,造成不利于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因素。一是采购人的非理性消费观念导致在项目要求上的指定性、歧视性;二是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可能存在的不廉洁行为;三是供应商逐利目标造成的以次充好、主动贿赂,甚至不惜违约、拖延项目执行等行为。
规避风险须全流程防护
应对批量采购风险应当研究风险规避、防范的措施,达到控制或减少各种意外损失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批量采购目标的实现。
批量采购过程包括项目的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开标定标、合同履行等四个阶段,因而,规避、防范风险需从这四个环节入手。
统一采购标准,刚性执行。在前期准备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规范采购标准,因为批量采购的“魅力”,在于多个项目和计划打包、合并后形成的“合力”。如果采购标准不统一,即使打包、合并后,其规模效益仍然会大打折扣。规范采购标准将进一步便于操作,发挥批量采购的优势;二是要加强宣传,提高采购人对于批量采购的认识,从而提高采购人编报和执行采购项目的计划性;三是要强化预算和计划执行的约束力,增强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执行的刚性,限制采购人任意追加预算和临时变更采购计划的行为,提高采购的批量效果。
掌握产品动态,强化竞争。在组织实施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建立项目产品的信息分析制度,做好市场调查,建立经常性产品价格信息档案体系,增强产品市场价格与发展动态的统计记录和分析,建立同类产品的价格与配置的对比分析体系,防范供应商为了应对批量采购而采取低配高价的所谓“政府采购专供”;二是要建立供应商信息库,提高对供应商分类、营销模式、实力调查、信用信誉等情况的掌握与了解,提高供应商信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三是要提倡品牌竞争。在供应商准入门槛的选择上,尽量实现品牌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分销商之间的竞争。有效避免分销商之间过分竞争造成的履约风险。
严格资格审查,细化评分标准。在评标定标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严格供应商资格审查,规避不具备招标文件规定资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造成的风险,使得供应商条件与项目合同执行能力有机融合,从而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二是要合理制订评分办法,通过设置针对性的打分项和分值,防止评审专家专业水平不足或倾向性造成的风险;三是要确定合同主要条款。在评审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供应商在投标文件中必须承诺的合同条款,有效防范供应商在合同履行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足,降低合同履行的风险。
按时签约,严查履约。在合同履行阶段规避、防范风险,一是要建立项目跟踪机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规定的时间进行合同的签订和履行,防止供应商等待市场出现下跌行情时再下订单,以达到降低进货成本的目的,导致项目履行风险的发生;二是要建立集中验收机制。一方面防止供应商利用采购人对产品性能和配置的不了解,随意减少、降低或更改标准配置及配件;另一方面防止采购人利用合同履行,增加对供应商的不合理要求;三是要严格产品质保期限。在项目履行过程中,应明确要求供应商对于批量采购产品的质保期限,同时,提高供应商对于批量采购产品质保的响应度,保障批量采购的售后服务。
来源: 政府采购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