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需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https://www.scbid.com/index.php
发布日期:2013年02月16日
10年来,从总体上看,政府采购制度值得肯定。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当然,政府采购制度仍然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下3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一是政府采购制度的移植需要有动态的眼光。
政府采购制度是一种偏技术的制度,按道理,从其他国家搬过来用就可以。但现实中,一些货物的采购价高于市场价,采购耗时较长,给政府采购制度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压力。这也说明制度完善仍有空间。
政府采购制度是发达国家通行的采购制度,在资金节约上的功能是公认的。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自己的实践证明。无论如何,政府采购制度应坚持下去。当下关键的是要找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看,政府采购制度所遇到的问题与政府预算编制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政府预算编制足够具体,可行性大,那么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就可能提前根据计划早准备,更及时地提供采购服务。中国还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政府预算制度也在完善之中。这就要求加快预算改革步伐,尽快完善相关制度,以为政府采购的高效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
政府采购制度的移植要有动态的眼光,不必固守陈规。移植政府采购制度时应立足国情,立足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寻找到适合的政府采购制度。在国际上,政府采购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英国从集中采购走到分散采购的实践,就有启示意义。政府采购旨在借助信息公开,降低采购成本。至于采购方式的选择,只要能在保证采购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就应不拘一格。
二是政府采购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
政府采购的内容很多,涉及货物、工程、服务、公共事业等。就货物而言,有通用货物,也有非通用需订制的货物。显然,二者采购方式应该有别。通用货物很容易找到市场对应价格,评价政府采购绩效也较为方便。有争议的“集中采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所指的多为通用货物。一种货物采购所包括的内容往往不仅仅是货物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服务。这样,简单的货物比价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采购的绩效。但这也不是说,此间没有完善余地。有些电子产品,保修期很长,但实际上随着技术进步,产品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要淘汰了。这种因较长的保修期所导致的高价意义就不大。非通用货物,如一些特殊部门用的笔记本电脑,由于增添了一些特殊功能,产品价格缺少市场可比性,如何判断新添功能的价值,就成为一个难题。
实际上,政府采购价格的高低同样是市场的产物。只不过这个市场受到了政府因素的较多影响。政府采购,仅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采购只能是在市场中的采购。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就形成了政府采购价格。如果对供应商限制过多,那么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就不够充分,采购价较高就不足为奇。
难点是如何处理相关的激励问题。采购人、供应商、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激励相容机制如何形成,仍是关键问题。越是竞争充分,采购人的利益越容易得到保障,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越高。供应商资格认定问题也面临一个两难抉择。大供应商实力雄厚,供货较有保证。但如果将供应商仅限于大企业,那么中小企业就不能入围。显然,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而且,将大量中小企业排除在外,政府采购市场的活跃度就会下降,采购价就可能居高不下。因此,应努力创造条件,在保证供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让更多的企业成为供应商。
三是政府采购所承担的多种功能需要认真审视。
中国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国内环境。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GPA)的落实就成为影响政府采购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采购制度在现实中表现出的多功能,需要认真审视。显然,包括国货优先、支持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在内的多项任务,都与政府采购有着密切关系。但政府采购到底能承担多少功能,需量力而行。有些事情需要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来解决。例如,市场上倘若只有绿色环保产品,那么这就不存在政府采购支持不支持的问题。政府采购对某些事物的支持,应建立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之上。有些新能源产品,从技术来看,尚处于实验室实验阶段,但过早地推向市场,结果是价格高企。政府采购如盲目支持,不见得就是有效益的表现。
展望未来,只要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关系,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事业前途就是光明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所副主任 杨志勇)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