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简称市交易中心)门户网站上发布了一则“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处主要维护材料供应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公告中的集中采购机构,不是以往的“政府采购中心”,而是“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
与此同时,在位于天府大道北段金融城内的市交易中心,三楼大厅的电子显示牌上,实时滚动着建设工程可报名信息、政府采购项目信息、建设工程项目评标结果、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成交结果……信息显示,当天有4宗商业用地在这里挂牌成交。
这些都表明,我市原有的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服务中心、土地矿权交易中心、政府采购服务中心以及户外广告拍卖中心四个中心已经整合为统一的市交易中心。
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之后,现在,全部建设工程类项目、政府采购服务项目,以及土地矿权出让、户外广告拍卖等情况已经统一进入市交易中心交易。下一步,市交易中心的所有监控摄像头,都将接入市纪委监察局的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内控与外部监管“双保险”。
项目流程化管理 挤压人为操作空间
新成立的市交易中心,不只是简单的原有的四个中心的“物理”整合,而是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机构框架,将人员从人、财、物上彻底纳入,集中统一办公;同时充分共享互用原有硬件、软件资源,只设一个银行账号,实现“化学”融合。
而“全项目流程化管理”、“全流程制度化防控”的规范服务,正使市交易中心内部发生着更大的“化学变化”。据悉,中心成立以来即着手重新梳理工作流程。以流程为导向优化交易组织模式。对于此举的目的,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全项目流程化管理后,报名、组织、评审每个环节实行分段式办理,每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段,更大范围内挤压人为操作的空间。”
决策执行监管三分离 专门成立“公监办”
“公共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涵盖范畴广,涉及利益大,一些权力寻租、违规操作不时发生。”市纪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市交易中心成立之前,公共资源交易涉及部门广、监管环节多。现在,随着“一委两办一中心”的成都模式逐步成形,切断了与原来部门连接的“脐带”,实现了决策、执行、监管的三分离,让公共资源交易真正姓“公”公开公平公正。
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一开始就受到关注,也承受着考验。如何加强监督,避免分散腐败变成集中腐败?这也是设在市纪委的公监办(市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办公室)在成立之后着力思考的重点。记者在市交易中心采访时注意到,中心专门有一间办公室,以方便市公监办随时开展监管工作。
另外,为更好地开展监督工作,市纪委监察局专门成立了市纪委监察局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室。公监室除了负责对全市涉及公共资源交易行政主管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执行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等情况开展监察外,还将受理公共资源交易投诉举报,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等。
打造科技防腐平台 内控与外部监管同步
按照建设廉洁城市的目标要求,市交易中心也在加紧研发“廉政风险防控提升工程”,探索建立有成都特色的公共资源交易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从源头上防止交易腐败问题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交易中心还将对所有交易流程进行排查风险点、评定风险等级、完善防控措施、落实防控责任,实行风险节点专项防控和重点防控,从而形成即时预警、同步监督、动态防控、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廉政风险防控有效机制。
除了建立内控机制外,为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管,下一步,市交易中心各处包括评标室在内的所有监控摄像头,都将接入市纪委监察局的电子监察系统,所有评标过程都有录音录像。纪检监察和行政监管部门在自己的办公室,也可以随时上网实时查看,对公共资源交易的廉政风险防控点进行全程电子监察,适时预警。
交易目录即将出炉 5大类40余种项目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立后,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数据显示,自2月22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推进会至今,建设工程项目交易499个,控制额为96.27亿元,中标额为91.39亿元,节约资金4.88亿元,节资率5.07%;完成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共59宗,面积2754亩,出让价款69.57亿元,增值金额15.66亿元,溢价率29.04%;政府采购项目31个,预算金额9531.41万元,采购金额7615.59万元,节约资金1915.83万元,节约率20.1%。
据透露,按照“应进必进”要求,《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已经成形,经市政府批准后即将出炉。根据这本目录,拟新进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涵盖资产类、资源类、工程类、货物类、服务类5大类40余种,除了传统的交易项目外,还涉及户外广告拍卖、司法罚没物品拍卖等。现在,建设工程类项目及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全部统一进场交易。紧接着,新进项目也将分批进入交易中心统一集中交易,而其他有关部门及所属机构不再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活动。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