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章程 通讯员穗纪宣
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事关一地营商环境优劣,关乎公共安全、民生福祉。日前,广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聚焦5个重点方面推出29项改革举措。
此次改革内容可谓“干货满满”!涉及加快推进“评定分离”、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和评标定标机制、强化信用与智能监管等多方面,旨在破解当前招投标工作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切实把质量提上去,把成本降下来,把腐败铲除掉,推动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抓住“牛鼻子”:推进“评定分离”,使责任立起来
招标人主体责任虚化弱化,是招投标乱象频发的根源。广州此次改革直指要害,抓住“一把手”责任这个“牛鼻子”,明确招标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担任定标委员会组长,并将定标决策纳入“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主打“权责对等”。
相比北京、四川等地,广州“评定分离”的亮点在于创新推出“双存档”机制,即“决策情况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备案”“决策文件、决策依据等关键资料纳入招标投标档案备查”,真正让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形成有力约束。
为杜绝定标随意性,《通知》还对定标要素进行客观量化,将报价合理性、安全事故记录、串标行贿负面行为等纳入评判标准,让定标有据可依、有迹可循。此外,广州市正探索将定标数据纳入政务区块链平台,实行全过程可追溯,建立定标规则和过程结果“双公开”制度。下一步,广州将进一步细化“评定分离”制度,从流程规范、责任约束、机制衔接等方面形成具体指引。
守好“生命线”:创新管理模式,把质量提上去
工程项目关系民生安全,质量必须过硬。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要素复杂,肩负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等重任,更需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中求突破。
针对招标主体“多散弱”、基层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广州创新推出集中与提级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模式。“集中模式”强调专业化、集约化,按照领域、行业统一造价标准,将一段时间内多个同类项目集中招标,加强论证审核,防止拆分立项、规避招标。“提级模式”则聚焦基层能力短板,允许将镇街、村社项目视情提级至区一级统一建设管理,帮助基层规范程序、防控风险。
市场公平竞争、要素畅通流动是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广州打出了政策“组合拳”: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要求“分包”显性化,将拟派团队、分包计划等纳入评审,确保履约质量;同时又注重“评标”分类化,要求复杂大项目实行技术、经济两阶段评审,对技术通用的小项目推行技术标合格制,以报价为主要定标依据;还明确可通过降低资信门槛、简化评审内容、鼓励分包等方式,切实支持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筑牢“防火墙”:突出科技赋能,让监管硬起来
实践中,招标投标监管长期存在职责分散问题,“权力黑箱”难以被有效打破。广州本次改革突出科技赋能,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嵌入监管过程,驱动治理模式变革。
——引入AI辅助评审。探索由AI自动判别招标文件合规性,对投标人资格、业绩、信用等关键指标进行智能评审与赋分,为定标提供客观中立的决策参考。规模小、技术通用等标准化项目,由AI辅助确定中标人,极大压缩自由裁量空间。
——实施穿透式监管。借助“数字财政”系统和省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穿透式监管系统,对中标人、分包单位、供应商等账户资金流向依法监控,跟踪合同执行与款项支付,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实现从“宏观账本”到“微观交易”的全链条、穿透式监管。
——构建行业监管“一张网”。打通发改、财政、住建、交易中心等部门数据,实现招标投标全流程关键数据实时上传至政务区块链平台“穗智链”,实现招标投标信息全程追溯、不可篡改、“一网通查”,为纪检监察机关、司法部门提供监督通道。广州还引入大模型辅助判别招标投标异常行为,通过智能预警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用好“指挥棒”:深化信用奖惩,让环境优起来
不当履约、转包卖标等行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工程质量。标后履约成为广州本次改革关注的重点,《通知》明确建立内部举报人制度,拓宽反馈渠道,让未中标企业等市场主体能说话、敢说话,一经查实存在违法行为,即认定中标无效,依法追责,加强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戒。
广州健全履约评价机制,把工程质量、安全记录、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全部纳入信用评价,招标人可依法拒绝信用不良的投标人,参考信用记录及评分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实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循环。项目质量终身责任制也将进一步落实,确保工程建设长效优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改革凸显多部门协同发力。广州市纪委监委深挖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责任虚化、监管缺失和资金流失等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监督推动改革治理。市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致力破除顽瘴痼疾、优化营商环境。
据悉,下一步广州还将建立造价数据库、研究推出诚信交易主体排行榜、加大对挂靠方的责任追究等,进一步细化有关改革举措,持续推动改革落地落实、走向深入,努力营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招投标市场环境,为广州“二次创业”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广州日报